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創。那么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發展關鍵在哪里?疫情中的芯片企業如何抓住發展機遇?以下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教授座客央視財經《戰“疫”后新機遇》的解讀。
新冠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影響相對有限
面對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集成電路產業現狀的影響,我們要從容、要淡定,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產業變局,我們要有所思考,有所準備,厚積薄發。對于未來的發展,應該早做謀劃,要有所作為。應該說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影響總體來說是有限的,而且是可控的。這里面臨了一些現實情況,第一就是肺炎發生的時機剛好是春節前后,大部分產業都放假,有些工廠本來就要停工停產,因此整體對產業的影響不是太大;第二、有些可能是不能停工的,比如制造廠它要24小時的進行不間斷的生產,半導體的生產、環境非常嚴格,因為我們工作在納米級的情況下,一般的病毒是在微米級,所以我們工廠的過濾系統其實把病毒全過濾掉了,所以你在工廠里工作是不會受到這種感染的,所以感染的風險是相對比較低;第三是我們的市場非常好。去年全球半導體出現了一次回調,導致了庫存的降低。去年四季度開始,全球半導體都開始往上漲,要把庫存補上去,所以我們一季度的訂單非常好的,基本上工廠是開工很足,因此產業并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從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第一季度的國民經濟統計來看,第一季度GDP是下降了6.8%,而集成電路實際上是增長了13.1%,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因此疫情對我們直接影響不大,但對我們的間接影響還是非常大,而且這種影響應該說不是很平衡。從制造、設計、封測三業來看的話,封測業受到了影響比較大。由于芯片設計主要靠我們工程師的大腦工作,平時的工作也是在計算機上,所以雖然疫情來了,但是我們可以在保證知識產權安全的情況下,通過網上辦公,通過網上設計,實際上是可以有效的抵消疫情的影響。而封裝測試業具有一定的勞動密集型的這種屬性,因為有大量的設備要靠人工操作,在疫情期間不可以把人全聚集起來,造成的影響相對大一些,但由于中國整個的疫情控制比較好,所以我們這個問題已經相對緩和了。
市場的不振,將導致對進口芯片的需求放緩
從國際情況來看,我們沒有預見到疫情會發展到這種程度。所以國外的疫情反過來對我們國內的半導體的影響,可能后面會逐漸的顯現出來。面對未來的發展我覺得總體有兩個判斷:第一個判斷,是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可能今年還會持續擴張;第二個判斷,由于疫情影響,前面我們曾經連續五六年比較多的芯片進口,今年可能會受到壓抑。
第一個判斷國內的產業為什么可以擴張?因為國外的疫情造成的這種影響,現在看起來短期內不會結束。因此國際上的物流的影響會間接的導致我們國內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結果會導致我們國內的生產又恢復了,原來用國外的器件,那么現在有可能敢用國內的器件,原來用國外的半導體產品,現在改用國內半導體產品,因此國內的產業反而會得到一定的發展空間,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是好事了。
但是,也不要指望說這個情況會對我們的產業提升起多大的作用,我們基本的判斷是盡管出現我們內部的配套、內部的供應鏈的這種需求增加,但是我們整個產業的增長也可以繼續維持擴張,但是不會像前幾年那么快了,前幾年我們一直在兩位數,去年是平均在16%左右,在前幾年大概平均在20%上下。那么今年我們覺得大概率事件應該是在一位數增長,也可能在最壞情況下,維持在零偏上一點。這個不僅僅是在我們國內的情況,在國際上的半導體大概看起來比我們更不樂觀,因為全球半導體去年是負12%的衰退,今年本來是希望它能有正的增長,現在看起來正增長,由于疫情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的不利的因素。
第二個判斷是芯片進口量會降低,前幾年我們的進口量一直保持在2000多億到3000億美元,2018、2019年連續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今年很有可能會降下來,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中國實際上并沒有消耗那么多的芯片,我們進口的3000多億美元,其實我們只用了一半,還有1000多億美元裝到整機當中又出口了。所以我們屬于出口型的經濟,由于我們的產品出口到歐美,總體而言,用的更多的是進口的芯片組裝以后再出去。受疫情影響,歐美市場自身受到萎縮,導致市場端的不振,這必然會延伸到我們對進口芯片的需求放緩。
半導體是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
我認為未來幾年全球供應鏈、半導體的供應鏈出現調整的,這個概率是比較大的,或者說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當然全面重組我認為它不太可能,因為全面重組代價太大,而且短期內也做不到,小部分的調整是有可能的。那么如果調整的話,我覺得他可能有幾個點要認真思考,第一是否有利于利潤的最大化?
我們知道全球化它不是一個政治因素決定的,它是一個經濟因素決定的。為什么要全球化?開始的時候是要把生產搬到那些成本低的地方去,使得我的生產成本降低,最終是我的利潤能夠提升。第二就是把我的工廠搬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去,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和市場成本,來爭取利潤最大化,這是全球化當中最重要的驅動力。另外一個要素必須是有利于市場的拓展,這就要看哪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快,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也是發展質量比較好的。這些年雖然我們慢慢的開始從兩位數變成一位數,但是在這么大體量情況下,100萬億人民幣的GDP當中,你有個百分之4%-5%。你可能比一些其他國家的10%要大很多倍。
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成為未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性決定因素,合理成本構成是我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企業想搬出去發展,但你要想想,你是不是有好的成本構成?你是不是還能在中國市場上占有如此好的先機,如此好的優惠條件,對于投資者來說,一定會算這筆賬的。另外一點就是你是否有合理的成本構成,你可以搬回去,我這一次性把成本搬回去了,但是你搬回去以后,還要考慮后面的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另外,科技進步,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很大的一個因素,還有人才的問題,人力資本你是不是夠。我覺得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當中,應該講我們盡管還有很多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但我們在物流方面、生產能力方面、人力成本方面、市場優勢方面還是很有綜合優勢的。
我相信絕大部分是說說而已,即便發生這種全球供應鏈的調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為中國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不相信這個事情可以發生一夜變化,所有企業想跑到美國去,全搬走了,全世界就恐怕要經濟停頓了,不是停了一年了而是好幾年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矛盾、沒有毛病、沒有問題,我們還是碰到很多的困難,這是挑戰,這是肯定的。
我們講全球的供應鏈在發生變化,你如果不去應對的話,你就可能處于被動狀況。如果你能夠早做應對準備,我們就可以取得更多先機。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個孤立的事情,也應該是一個全球合作加強和多贏的局面,面對我們未來可能出現便捷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采用什么樣的一種策略,我們的思路應該是什么呢。我認為可能恐怕還是要通過加強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的這樣的一個思路來進行,半導體是個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相比其他產業來說,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化是最厲害。舉個例子,我們知道美國半導體大國,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規模占了全球市場的48%~50%,但是你如果看看美國海關統計,它出口的半導體芯片,你就會發現很少。大概1/10左右吧。美國公司的半導體產品是以什么方式賣到全世界去?實際上它通過產業的轉移,他已經實現了所謂原產地的全球化,比如美國高通設計的手機芯片,他設計完了在中國臺灣加工,加工完了的芯片送到馬來西亞去封裝,再賣到中國來。那這個產品算誰的呢?算馬來西亞的產品。如果這個產品從臺灣直接送到中國大陸,封裝了以后,又賣回美國去了。算誰的產品?算中國的產品,算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這是一個全球化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種原產地的認定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全球化。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利潤最大化的共同訴求,使得我們想方設法把我們的產業,把我們的產品的轉移到有可能降低我們最終的消費成本和銷售成本的這個地方去,所以我一直講全球化不是一個政治產物,是一個利益驅動的產物,就是從這個角度去講,而半導體應該說是非常典型,而且是全球化應該說是最徹底的一個差異。如果從靠近消費者來看,一定是半導體產業向最終用戶所在地集中,這也是個大趨勢。
為什么有很多廠都搬到中國來?是因為中國是他最大的客戶。其實如果去認真看一看,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現象,美國有些半導體公司,他80%的產品是賣給中國的,有相當一部分的半導體企業,包括一些很大的半導體企業,他們利潤當中有50%來自中國,他不僅僅是為了中國的勞動力便宜,其實我們現在的勞動力不便宜了,而是更因為他靠近客戶,更容易拿到更大的市場份額。
半導體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實際上是有很大的強關性,就是它相關系數非常高。2010年國外有公司做過計算,大概是90%的概率GDP跟半導體產值是相關的。這就意味著什么呢?中國的經濟如果不出問題,全球半導體離開中國的概率就很小,中國經濟的發展決定了全球大概很難離開中國,而且不是今天離不開中國,恐怕未來20年都離不開中國。
要完善半導體產業生態
過去幾年我們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整個產業生態環境已經很好。相反我們的產業生態當中,有很多東西是有短板,還有缺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的話,我們完善產業生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而供應鏈就是產業生態當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市場,這一點必須清楚。市場決定了我們的產業發展,而政府的作用恰恰是在建設和完善市場,你看這個是一個兩者相輔相成這樣一種關系。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要素并不完全齊備,有強的,有弱的,有短板,個別地方還有缺項。比如說我們的半導體材料就是缺項,我們的裝備就是短板,當然我們還看到我們的制造,到現在為止進步很快,但總體而言跟國外最先進的比還有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我覺得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第一個就是產品創新,第二個就是生態環境,創新驅動產業。
產品是半導體產業安家立命的根本,盡管產業生態發生了變化,產業模式也出現了多樣化,但緊緊圍繞產品發展,這是天條。沒有產品,再好的制造能力也是枉然。現在則應轉變思路,圍繞產品創新,統籌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和材料。
說明:文中觀點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網站立場。除非無法確認,否則都會注明原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未能及時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謝謝!
Copyright ? 2020 北京和電集智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備:京ICP備16062728號-1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